主页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4例)范文模板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

  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

  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

  则s2= ,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

  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

  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4例)范文模板第3篇

  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三、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篇

上一篇:关于英语道歉信范本范文模板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