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入党知识 >

关于时间的句子〖153条〗

关于时间的句子精选

1、总是感叹时间过得太快,纯真的童年时光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却已成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伙子。有时看着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会感怀自己哪一天也会垂垂老去。但人生不能只由伤怀组成,我们应该微笑。正因为人生短暂,我们才更应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和每一丝真诚的感动。

2、鲁迅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同于谋财害命。”一代文豪言简意赅地阐释了珍惜时间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他把浪费时间比作了谋财害命,可见对他人最好的尊重是珍惜他人的时间!

3、常说“珍惜时间、珍惜时间”,怎样才算是珍惜时间呢?人的一生美刻都有时间溜去,又不可能让时间停留。有人说时间一去不返,但我们可以吧时间花在有意义的地方,让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这就是珍惜时间。

4、时间是没有时限的,但是对人类来说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生米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那么这个人的时间将宣告结束。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我们要学会与时间赛跑,珍惜时间,不让时光虚度,就是珍惜生命。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就等于延长了生命;与时间赛跑,只争朝夕,同样不失为珍惜时间。鲁迅先生的话一语中的“节省时间,也就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6、时间对于学者来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者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开拓新的知识天地。科技才能进一步发展,为祖国腾飞奉献自己的才华。反之,不珍惜时间,碌碌无为的过日子,明日复明日,不但毁了自己的前程,还给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7、时间是一天天减少,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让这平凡的肉体放射出无限的光芒,这既不简单,也不艰难。这就看你如何安排时间:是白白浪费,还是惜时如金。这一切就在你一念之间,而就是这一念之间将决定你的命运。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你的生命,珍惜时间就等于决定了你的命运。珍惜时间,奋发图强,你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8、珍惜时间就要合理地利用时间,能更好得利用琐碎时间。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所以真正懂得和安排时间、合理利用琐碎时间的人才是真正珍惜时间的人!

9、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他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他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是爱护自己当然,珍惜时间并没有那么难,你兴许可以做到:吃饭时少发一小会呆,多嚼嚼饭菜;做作业时集中精力,下笔如有神;还有听讲时,只要你专心听进去老师讲的每一个内容,这就是节约时间。看那,珍惜时间多么简单,珍惜时间只是举手之劳。

11、如果人人都不珍惜时间,那么你就没有可口的饭菜;如果人人都不珍惜时间,那么世界就没有安宁;如果人人都不珍惜时间,那么世界就没有干净的一条街道;如果人人都不珍惜时间,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是没有饭菜而饿死的流浪汉吗?是没有安全的战争世界吗?是没有干净的垃圾房吗?泰伐尔说过:“生如春花,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话说明了生命的轮回是自然的规律,生命的凋谢也意味着生命的重塑,只有珍惜春天的开放时间,才能给世界带来一份美丽,在秋天凋谢时,也不会在遗憾!

12、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好好地珍惜时间,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13、珍惜时间吧,珍惜时间,也就是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时间给我们过客的时间,永陪伴在你我的左右吧的每一分钟,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

14、时间对于经济学者就是金钱,就是效率。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时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往日工作散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大锅饭的现象越来越少,呈现在眼前的是抓紧时间创造效益,创造财富。

15、人生短暂,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只有在短暂的人生中,多做一些有意义事才能更好的体现人生的价值,所以珍惜时间,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16、珍惜时间吧,珍惜时间,也就是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钟,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的时间,永陪伴在你我的左右吧!

17、第2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18、多少年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依旧安然无恙,我亦毫发无伤。或许我们彼此相伴,或许我们两不相干。无论今后如何,是场梦就一定会醒,是往事就随风而去。时间,会教会你我忘记。

19、虽然还未迎来第一场秋雨,但已经能感觉到那萧瑟的风。在时间的流逝下,任何孱弱的挣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些逝去年代的浮华,回想起来却是平淡岁月,失去了往日的一份光彩,眼中闪现的只是黑白的掠影。

20、我天真的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就会淡忘于心里,埋藏于脑海。

21、记忆在燃,怎样的身影,重叠成我眼中的轮廓?是你,穿过时间的缝隙,越过苍茫的河途,来到我的身前。

22、不管时间的短与久,你越想忘掉的过去,就越忘不掉,因为记忆太深,深到无法遗忘。

23、第3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24、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25、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26、时间就是生命。

27、光阴潮汐不等人。

28、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29、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30、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31、第4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32、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相对成熟的英文问答系统和中文问答系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藏文问答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所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33、2 藏文问答系统中答案抽取方法

34、关键词

35、由于藏文自身特点,藏文的词和词之间没有任何分割符号,例如:藏文句子中的单词之间没有分割符号。因此,相似度计算首先要进行分词及词性标注,那样相似度的准确度更高。任何藏文句子都是由关键成分、修饰成分和语法成分(格助词、虚词)构成。例如藏文句子中的关键成分是{, ,},修饰成分是{},语法成分是{ ,,}等。其中,关键成分{,,}是句子的主干部分,起主导作用,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一般情况下,名词或代词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动词或形容词作为谓语。修饰成分{}是句子的修饰部分,包括定语、状语、补语。在获取句子的主要内容时,只需获取句子的关键成分{,,}。因此,作为答案抽取的关键词由问题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组成。

36、基于相同词汇的句子相似度计算

37、通过计算句子中出现的相同关键词的数量占两个问题中关键词数量的比值来计算相似度。公式如下:

38、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直观,但它只是机械地统计相同词汇的比重,无法识别同义词,对同义词之间的替换能力产生了局限,当两句中出现大量同义词而表意相似时,该算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39、基于关键词的相似度计算

40、这种计算方法主要采用空间向量模型进行计算,只是对句子进行分词处理后,把句子看成词的线性序列,根据句子中的单词出现的频率等相关信息来计算句子的相似度。在向量空间模式中,把两个句子之间相互匹配的问题转化为向量空间中两个向量之间相互匹配的问题,两个句子的相似度可以用两个空间向量之间的夹角来衡量,夹角越小相似度越高。公式如下:

41、我们把句子看成是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单字所组成,两个句子进行分词和去除一些冗余信息后,得到S1和S2的关键词序列构成的向量空间分别为M1={M1,M2M3,…。,Mn} 其中M1为句子S1和S2的关键词,再为句子S1设定一个向量X={x1,x2,x3,。。。,xn},其中xi代表关键词Mi在句子S1中出现的次数,为句子S2设定一个向量Y={y1,y2,y3,…,yn},其中yi代表关键词Mi在句子S2中出现的次数,

42、根据藏文句法结构和词汇的不同,有时候算法1的相似度比较高,有时候算法2的相似度比较合适,所以本文采用基于相同词汇的句子相似度计算和基于关键词的相似度计算相结合的算法来抽取最佳的答案。

43、基于相同词汇的句子相似度算法和基于关键词的相似度算法相结合的算法

44、本算法采取算法1的百分之三十和算法2的百分之七十,公式如下:

45、相结合法=算法1*30%+算法2*70%。三种算法的结果比较如表1。

46、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测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相对比较低,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句子的语义信息,该系统还对解决实际问题还未考虑周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该系统还不够完善,但是已经为中小学藏语文问答系统中答案抽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方法完全可行。

47、余正涛,邓锦辉,韩露,毛存礼。受限域FAQ中文问答系统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44(sl):579-586。

48、安见才让。藏语句子相似度算法的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1,25(4):110-114。

49、第5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50、BeonnKtoa严格区分了句法学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句法单位和句法对象。她指出,词和词的形式作为句法结构的建筑材料,本身是句法学研宄的对象,但不是句法单位。这是因为:(1)词和词形本身是词法学的范畴,是词法学研宄的内容和对象,因此是词法单位。句法研宄的是词与词形之间的联系及其在构成句法单位中的功能,而不是词的全部性能和词本身,把词和词形作为句法单位,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在句法单位的结构中,无论是在词组、单句还是复句中一定要表现出某种句法关系。换言之,所有的句法单位都是由某种句法联系手段连结起来的一种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述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述语性的,但一定代表某种句法关系特征。而词和词形却无法表现这种句法关系,它们只能是单个的词或词形,这些单个的词一旦由句法联系手段连结在一起,便构成了词组或句子。所以说,词和词形中没有、也无法表示句法关系,因此也不是句法单位。(3)在句法结构中,句子可以以单个词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它应被称为单成分句(单部句),而不是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话语环境中,它不是以词的身份,而是以句子的身份出现的。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句子,可以由一个词构成,也可以由在句法上有联系的几个词构成,例如,HacTaaoCBoaTHCTajoxooHyc等。由一个词的形式表示的单部句,实际上有被扩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连结说明它、补充它的成分。而词和词形不具备这种能力和潜力:它一旦被扩展,便不再是单个词或词形了。

51、词组和句子

52、BeonnK〇Ba(1977)认为,“句法学一方面研宄词与词的形式的联系规则,一方面研宄这些规则得以实现的单位一一句法单位”。词组和句子是句法学研宄的两个单位。在句法单位的体系中只存在一个判据:述语性/非述语性。按照她的观点,词组应定义为词与词、词与词形或词形与词形在句法关系上的非述语性联合。根据这一定义,任何一种非述语性结构,只要是以句法关系为基础,并能表征某种句法关系的实现,无论是从属关系还是组合关系,就应承认是词组。与BhhoipgB和mBegBa的观点相比,她对词组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词组既包括词的从属组合,也包括词的并列组合。

53、在区别述语性和非述语性句法单位的差别时,BeJTOIHHKOB指出,这些句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纯语法性差另别无论是词组、单句还是复句,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内容(真值内容)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条件是词汇的语义成分相同(表义词素相同)试比较:三个不同的句法单位表达同一事件,所区别的只是它们语法上的差别所决定的意义含量上的差别。因此,句法单位之间的区别特征是:词组(非述语性句法单位)——与话语环境没有相对应性,没有讲话人的评价;单句(述语性句法单位)——所述事件与话语环境相对应,讲话人对客观事件内容作一次性评价;复句(多述语性句法单位)一一无论是与话语环境的相对应性,还是对客观内容的评价,都是按组成部分分别实现的。这些特征构成了句法单位的基本的定性特征,并决定了它们的形式结构原则。

54、句法关系模式

55、句法关系的体系化(模式化)研宄,是BearnmKOBa句法理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句法单位都是由一定的句法联系手段联合其组成部分构成的,也就是说,句法单位中的每一个成分都处于某种句法关系之中。“组合关系”和“从属关系”是一对基本的句法关系,任何一个句法单位,无论是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表现出其中的某一种句法关系,非此即彼,必择其一。这种关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形式体现出来的。作为句法单位各个组分间的纽带,句法联系手段一方面揭示了句法单位结构上的联系——句法关系;另一方面它本身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表示。因此,句法联系手段和句法关系构成了句法理论中基础概念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也成了句法研宄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性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BeananKOB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传统的描写方法不同,她把句法关系从各种句法单位中抽象出来,作为凌驾于所有句法单位之上的抽象模式,从结构上、语义上和功能上分析这对句法关系的区另IJ特征,并指出,组合关系和从属关系的最根本的区别语义特征是句法单位各成分间“有/无决定性关系”,也就是从形式一结构上看是否有“决定一被决定”、“主要一次要”、“主人一仆人”这样的对立关系。从属关系体现了这样的对立关系,而组合关系中没有这样的关系。从功能上讲,从属关系连接的各成分充当不同的角色,起不同的功能作用,而由组合关系连接的各成分具有同等功能作用。

56、不同句法单位的类质同像现象

57、类质同像现象在这里指句法单位之间或在形式上、或在功能上等方面相同或相像。BeannoB对句法各单位的类质同像现象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她于1974年发表的《句法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一文中。文中主要论述了词组与复句的该类现象。此后她相继研宄了名词的格的形式与从属句、简单句中主体与客体的类质同像现象,以及词与句子在聚合体范畴内的这类现象。她把在句法体系中存在有类质同像现象这一思想,看做是确定一系列看似彼此相距甚远的句法现象的概念和定义的基础。基于这样的理解,她从上述的句法结构的不同方面,对各种句法单位做了比较分析:

58、在形式上,词组和简单句具有同像现象:都是词与词的形式的组合;而复句则是由两个以上的述语结构组合而成,至少在其组分中有一个是述语结构。

59、在功能上,简单句和复句构成同像:都是完整的句法整体,都是完整的语言交际单位;而词组则不同于它们,词组不是最终的交际单位,单个的词组不能参与交际——它不具备交际功能。

60、在句法关系、组合类型、联系手段和结构意义上,词组和复句都构成类同现象:首先,词组和复句都是由至少两个或几个组成成分构成的,它们永远不会是单成分结构,而简单句则完全可能是单成分句;其次,词组和复句都表示出相同的句法关系:两大句法关系——组合关系、从属关系,而简单句只能表现从属关系,组合关系无法用于简单句;再者,几乎所有的连接手段都适用于词组和复句,而简单句所显示的关系,无法使用连结手段表达;最后,词组和复句具有相同的语法意义,或结构意义:词组和复句都具有简单结构(最小结构)和复杂结构简单结构是一次性采用句法连接手段构成的结构,是句法学研宄中最低一级的研宄对象,句法研宄正是从区分句法单位的最小结构这样的概念开始,揭示最小结构中各组成成分间的句法关系;复杂结构是几个最小结构的组合,是句法学研宄中的二级研宄对象,对复杂结构分析的目的,旨在揭示最小结构之间的组合规则和组合类型。

61、不难看出,句法层次间的类质同像现象要求有与此平衡的概念化机制,例如,由词组和复句的同像现象引申出它们分类的相似性。BeonrnKooa根据这一规律性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概念:最小结构和复杂结构的概念、组合和从属的概念,并根据词与句子的同像现象,提出了在句子中存在有聚合体结构的概念,句子的派生聚合体概念等。这些概念被应用于句法研宄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从而构成了句法学完整的体系性和对称性。

62、5句子的形式结构模式

63、句子的形式结构的描写是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和研宄方法: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进行分析研宄和抽象概括,找出各种类型句子的最小的典型结构模式。这种以“句子最小结构模式”概念为基础的句子形式结构的最新描写方法,于60年代出现在俄语学界,并用于《70年语法》和《80年语法》。这种结构模式具有很宽的适应性——可用于很多类型的句子。与此同时,它具有极大的抽象性,它只包括能构成述语单位(又称述语核心)的句子成分,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是述语单位的成分,如那些能揭示句子中按“词+词的形式”构成句法关系的成分,包括那些对谓语进行扩展所必须的展词成分,等等。“在词组和简单句体系中,只有最概括、最抽象的范例才能够不要求指明其词汇填充的规则和倾向”。因此,这样的最小结构模式远非在填充任何词汇的情况下都能构成作为称名单位和交际单位的现实的句子。例如,句子rpiTHnPueTeJTH和3ecc。纳入相同的结构模式:N1+Vf(名词一格+动词相应的变位形式)可是,如果第二个句子只按模式来填充词汇,却无法得到现实的意义完整的句子。

64、BeJieuaiKOBa认为,句子不仅仅是述语单位,而且是称名单位和交际单位,因此,必须承认,句子信息含量的相对完整性是句子主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性能特征。所以,在进行句子结构模式化处理时,不仅要考虑作为述语单位的句子的形式结构,而且要考虑作为称名单位的句子的意义结构,也就是说,应同时考虑句子在纯语法结构上的完整性和意义上的完整性。根据这样的理解,句子的最小结构模式包括的成分要多一些,但限制在构成“独立的语义”和能完成“称名功能”的最小范围内。例如,在N1+Vf模式的实际填充过程中,与该模式相符的只有rpynPueTie。这类句子,而对于句子〇hhooyTuec3gc。来说,N1+Vf模式中应添加表示处所意义的状语成分Adv-loc/N2。。。loc(式中N2。。。loc——任何具有副词性处所意义的名词间接格形式)依据这个观点确定的句子最小结构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句子主要成分”的学说,将补语成分也划入句子必须的结构模式。

65、基于对句子最小结构模式的上述理解和定义,Beeihhkob等人提出了句子的扩展结构模式的概念。扩展结构模式是最小结构模式加上实现句子意义所必须的基本结构成分(ocuyTBb力K〇Mn〇HeHT)例如,模式N1Vf+表示处所意义的成分Adv。。。loc/N2。。。loc,构成的扩展型结构模式:1VfAdv。。。loc/N2。。。loc。这种模式的实现便可生成:〇HT〇〇yTuec。gc。这类现实的语句。又如,N1Vf+表示客体的补语成分N4,构成模式:N1VfN4:Hn〇MT〇ygoeMFTBee。综上所述,句子的扩展结构模式是一种比句子的最小结构模式更完整更独立的抽象结构模式。由这种模式生成的句子,具有意义上的完整性,同时具有实现称名功能的能力表示事件、情景或主题。

66、6句子的意义结构

67、众所周知,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的传统句法学,并没有注意句子意义方面的描写。那个时期的句法学研宄只是把那些句子形式,特别是把由具有不同语法类别特征的同族词构成的句法结构作为研宄的对象,例如,〇H6oeeT。—〇hStoee。—EMySojtbh。以及同一词的不同形式:〇hp6〇TaeT。—EMypSoaT。正如H。旦。APtthob(976)指出的那样:句法作为语法的一个分支,它努力不超越语法自身的范围界限‘

68、BeeuaiKOB指出,句子意义是其本质不同的各种组分的综合体:结构意义、内容意义(思想意义)和交际意义。这一提法,为更进一步揭示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而在句子的语义研宄方面,她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在句子的内容(语义)中,并存着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意义,借用瑞士学者m。Eaee的术语来表达::utTm(客观意义——表示真实的客观情况,Mgc(主观意义)——表示思维主体对该客观情况的态度。

69、BeeuaiKOB概括总结出俄语句子内容中的三种必需的主观意义:1)述语性,即现实性一非现实性;2)目的意向性,即疑问性一非疑问性;)说服力,即可靠性一非可靠性。第一种主观意义是根据述语自身的特征而实现的时间意义和情态意义(讲话人制定的句子内容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的综合体的统一表现“H〇ySiJietcmhh。—BweSsH〇yTeM〇aH;nyCTTHTTySbTJTeSbTTMHH”第二种是讲话人的交际目的的表现,即他只想向谈话对方传递包含在句子中的客观信息,还是意欲了解对方就传递的内容的某种反馈:“n〇MAnpme。—n〇MAnpnme;第三种是讲话人从他的确信程度,即对有关知识的自信程度,对句子的客观内容作出的评价:丑0〇jguga。—iKaKMC。gojgugr。’俄语语法结构迫使讲话人在通过语法形式构成句子时,使所要传递的任何信息都具备这些主观意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句子都必须具备上述三种主观意义,对这三对参数作出必择其一的选择。这些意义参数的不同组合搭配,便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语义含量和情态意义。

70、7句子的“三项式”理论

71、“三项式”理论源于捷克语言学家少Peame旦aom在“AthreelevelapproachtoSyntax”一文中提出的“从三个层次的不同角度研宄句法”的思想。早在60年代,在对复合句进行研宄时,BeemnoB就接受了这一思想,并给予了应有的评价。她在充分肯定这一思想对句法学理论和俄语句子实际描写的“革命性”作用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复合句独特的分类。这一分类原则是她当时撰写的博士论文的理论依据,并依此完成了科学院《70年语法》中的复合句的描写任务。在此过程中,她的句子的“三项式”理论己日趋成熟,并开始用这一新的理论观点来审视现代句法学的内容和组合配置^1977年她主编出版了《现代俄语》教程,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理论思想。在1981年和1989年的再版中,这一句法学思想己经相当成熟,成为贯穿整个句法学体系性研宄的一条主线。

72、所谓“三项式”理论,是指在句法学研宄中,存在三个不同的研宄侧面,亦可称作句法结构中的三种机制:结构机制(KOHCTpyKTHBHOeycTpOcTBO)、语义机制(ceMaHTTuecKoeyCTpOCTBO)和交际机制(KOMMyHUCaTHBHOeyCTpOCTBO)。这三种机制(侧面)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构成了整个句法学研宄的完整体系;而在每个句法单位内部,同样存在着三个方面或三种形式的内容:形式内容、语义内容和交际内容,这三种内容是实现句子的话语交际功能的三大要素。

73、这一理论思想的先进性在于,它改变了对句法学现象的整体看法:从传统的、只要求研宄人员去寻找所研宄对象的统一的线性分类的单层次、单侧面的句法学观点,转向全方位的、大范围的句法学研宄,以便找出句法结构的多面性特征,建立一个能兼顾到句子的三方面的所有本质特征——形式特征、语义特征和交际特征,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各种情形的多维分类体系。

74、值得注意的是,在“三项式”理论研宄的初期,吸引BeJTOIHHKOBa注意的是该理论的区分性功能电PHUHiPTOH^HCHJia),使她在句子中看到了三种不同的实质,并力图证明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建立用于研宄和描写句法各个方面的概念化体系。这一研宄的结果是,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句法学体结构句法。

75、第6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76、关键词:多谓语句 类型 结构 语法特点

77、句子成分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我们可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说明句中实词和实词的结构关系,进而总括出句子的结构规律和句子的意思。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是基本的句子成分。其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点名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谓语是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句子的中心。所以除了某些独立词以外,很难找出没有谓语的句子。汉语和日语在一个句子里有时不只有一个谓语,而是有两个或更多的谓语。在这里,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多谓语句。下面笔者从中日多谓语句对比的角度去分析以下日语复句。

78、汉语的多谓语句有两种类型

79、○一个主语、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的复句

80、例1:我步行到延吉车站,从延吉车站乘公共汽车去了公司。

81、例2:他喜欢音乐,也喜欢体育。

82、例1、例2中的两个谓语陈述一个主语,谓语之间有连接的语音停顿,书面上逗号隔开,使逗号后面的谓语承前省略了主语。这种类型的多谓语句是复句。

83、○一个主语、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的单句

84、例3:我们不可能把游戏机带到学校去玩。

85、例4:爸爸带着围裙做菜。

86、例3、例4中的两个谓语陈述一个主语,两个谓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右面的谓语不是承前省略主语的。因此,不能硬加一个主语。在汉语学术界,把这种类型的多谓语句叫作连动式或连谓式的单句。

87、汉语里陈述一个主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是区分多谓语句和多谓语单句的重要标志。汉语的多谓语句不管是复句还是单句,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之间的关系都用次序和关联词语来表达。

88、日语里也有一个主语、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的句子

89、例5:彼はスポ・ツが好きで、音・も好きだ。/他喜欢运动,也喜欢音乐。

90、例6:彼は眼・をかけて映画を・る。/他带着眼镜看电影。

91、将例5译成汉语就成为多谓语复句,而将例6译成汉语则成为多谓语(连动式)单句。例5、例6等结构上看,是同一类的句子。但是日语里一个主语、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的多谓语句是单句。

92、与汉语两种类型的多谓语句相比,日语的多谓语句是单句而不是复句

93、复句作为一个意义―结构整体,只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分句之间有连接的小停顿,句末有终结的大停顿,以此与后面的句子隔开。

94、汉语的多谓语单句(即连动式单句)的几个谓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而是在多谓语复句的几个谓语之间有连接的小停顿。有没有语音停顿,是区分多谓语单句和复句的重要标志。

95、日语的多谓语句的几个谓语之间都有小停顿,不象汉语的多谓语单句那样无语音停顿。日语的多谓语句不管包含了多少谓语,只有一个统一的语调,谓语之间有连接的小停顿,这与汉语的多谓语复句相同。

96、汉语是分析性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性变化而是通过虚词、次序等手段表达语法关系,分句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关联词和次序表达。关联词是汉语复句的重要标志和表意手段,复句的语法特点主要从关联词语表现出来。汉语的多谓语复句的几个谓语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同分句之间的关系一样,通过关联词语和次序表达。

97、日语是粘着性语言,一般地说,内容词不能直接入句,只有在其后粘附上功能词,才能进入句子。这个内容词究竟在句子之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个功能词与句中其他词有何关系,都是靠其后的功能词来表现的。日语的主要特征是粘着,也是日语的典型特征。一个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凭借助词、关联词语,即粘附成分来表示的。连接粘附成分是日语复句的重要标志和表意手段。日语的多谓语句的几个谓语之间的关系,与主谓结构之间关系一样,主要通过连接粘附成分来表示。

98、日语的多谓语句,与汉语的多谓语复句一样,其几个谓语之间关系的表达手段,与主谓结构之间关系的表达手段相同。

99、汉语的多谓语复句的几个谓语之间的关系,与主谓结构分句之间关系相同,有联合、偏正关系,再往下细分就是并列、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关系,而多谓语之间的关系不尽如此。

100、日语的多谓语句的几个谓语之间的关系,与主谓结构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同,与汉语的多谓语复句与多谓语单句也不同。日语的多谓语句中几个谓语之间,存在并列、转折这两种关系。

101、复句是一个整体,如果孤立地看待其中的分句,它的意思和语调就不完整。但是汉语的复句不管是多谓语复句,还是主谓结构复句,其连接谓语在外形上与谓语相同。因此,分句尤其是日语的复句的连接谓语形态,与终结谓语不同,并且不能体现式、阶称、语法等表述内容,这些表述性内容通过终结谓语的形态来体现出来。因此,日语的分句,不管是多谓语句还是主谓结构复句,不仅在外形上不完整,而且在语法上也依赖于终结谓语的分句。但是日语具有相对固定的一面,也有灵活的一面。在正常情况下,日语句子的谓语总是处在句子的后面。相对灵活的一面是明确表出主语、宾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因此这些成分的顺序不象孤立语那样严格地不能变动。即汉语分句之间的孤立性比日语强,前后分句的关系比日语松,因此分句之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的情况下,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原因在先,后果在后;条件在先,结果在后;目的在先,行动在后。但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按照客观事物联系的顺序表达,又可以倒过来表达。在这个方面比起日语更有灵活性。在汉语里(不管是多谓语复句还是主谓结构复句),出于表达的需要,可把顺序倒过来,但始终不改变句子的类型。日语也与汉语相同。

102、印欧语系的诸语言,主语在语法上支配谓语,谓语一般离不开主语(单句除外)。这些语言复句的分句,基本上是主谓俱全或明显的主谓结构的省略形式。因此在这些区分单句和复句时,主要看主谓结构的形式有几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组成的叫复句,这合乎这些语言的句子结构特点。而日语和汉语一样,主语在语法上不能支配谓语反而依赖于谓语,一个句子的表述性主要通过谓语来体现。所以日语和汉语一样,一个句子可以没有主语,却不能没有谓语。可见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是句子的纲。根据日语句子结构的特点,不能根据谓语的数量去区分单句还是复句。在日语里,最少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主谓关系的句子叫做复句。日语的复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分为包孕句、主从句、并列句。

10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04、董杰缝。论复谓语[J]。辽宁:辽宁大学学报,1980。

105、第7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106、关键词:《郭店楚简》 连词 单义 多义 关联模式

107、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抄有儒家与道家著作的竹简,经专家整理后即为《郭店楚墓竹简》。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批竹简大约抄写于战国中期,而著作年代早于此,应该是在孔子之后与孟子、荀子之前。论文拟对《郭店楚简》中的连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在对连词使用情况进行详尽描写的基础上探讨《郭店楚简》连词的语法功能系统及其特点,借此了解战国楚简的连词使用情况。

108、《郭店楚简》连词概况

109、《郭店楚简》中连词共22个,根据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顺承、递进、假设、因果、让步、目的、转折和修饰关系等。根据前后两项间关系的单一与多样,连词可分为单义连词和多义连词(钱宗武、汤莉莉,2003)。在《郭店楚简》中,“而、以、则、斯、所以”为多义连词,其余均为单义连词。

110、《郭店楚简》单义连词

111、并列连词

112、《郭店楚简》中的并列连词包括“与、及、且、又”,均用于单句。

113、“与”以连接单音节名词居多,共15例;连接名词性短语2例。由“与”连接构成的名词性短语主要作主语,作宾语1例。如:

114、圣与智就矣,仁与义就矣,忠与信就矣。(《六德》)

115、先圣与后圣,考后而归先,教民大顺之道也。(《唐虞之道》)

116、币帛,所以为信与证也,其词义道也。(《性自命出》)

117、“与”也可连接动词与形容词,此时的动词或形容词陈述性弱而指称性强(3例)。如:

118、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乙组)

119、由例句可知,“与”所连接的前后两项音节相同、关系平等,但在先后位置的安排上有一定限制,即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积极现象在前,消极现象在后;先出现者在前,后出现者在后。

120、“及”连接名词,仅有1例见于《尚书》引文。如:

121、《尹诰》云:“惟伊尹及汤,咸有一德。”(《缁衣》)

122、“且”连接单音节形容词,仅有1例见于《诗经》引文。如:

123、《诗》云:“吾大夫恭且俭,靡人不敛。”(《缁衣》)

124、“又”连接整数与零数(2例)。如:

125、凡君子所以立身大法三,其择之也六,其衍十又二。(《六德》)

126、顺承连词

127、《郭店楚简》中的顺承连词有“安、而、此、斯、以、而后、然后、所以2”。

128、“安”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后两项间兼有时间先后与事理相因双重关系。共4例。如:

129、古(故)大道废,安(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焉)有孝慈。(《老子》丙组)

130、设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老子》丙组)

131、“此”多位于后一分句句首(6例),也可位于主语后(1例)。句末均有语气词“矣”,构成“此……矣”格式。如:

132、非礼而民悦哉,此小人矣。非伦而民服,世此乱矣。(《尊德义》)

133、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尊德义》)

134、《郭店楚简》与帛书本、王弼本《老子》中“此”与“斯”“则”的对应说明用于后一分句句首的“此”为承接连词,也说明了三者在使用时间上的交替。如:

135、郭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老子》甲组)

136、帛书甲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137、王弼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38、郭店: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亡败事矣。(《老子》甲组)

139、帛书乙: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140、王弼本: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1、“而后”多用于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前后两动作行为均由同一主体发出(15例)。如:

142、凡人唯(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句(后)作,待悦而句(后)行,待习而句(后)奠。(《性自命出》)

143、知己而句(后)知人,知人而句(后)知礼,知礼而句(后)知行。(《语丛一》)

144、“而后”也可连接动词短语与主谓短语(3例)。如:

145、礼因人之情而为之即文者也。善理而句(后)乐生。(《语丛一》)

146、“然后”可与“而后”相对,说明二者有相同之处(4例)。如:

147、知己而句(后)知人,知人而句(后)知礼,知礼而句(后)知行。其知博(然)句(后)知命。(《语丛一》)

148、但“然后”常连接分句,后一分句常含有“能、可、可以”等能愿动词,从而使得前后两分句在含有时间先后关系的同时也含有一定的条件意味(9例)。如:

149、能为一,(然)句(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五行》)

150、君子明乎此六者,(然)句(后)可以断谗。(《六德》)

151、“所以”可用于连接先后相继发生的行为或状态(4例)。如:

152、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句(后)知道,知道而句(后)知行。(《尊德义》)

15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甲组)

154、由例句可知,在语义上,前后两项间兼有先后相继与事理相因双重关系。在句法形式上,前一分句的尾词即为后一分句的首词,一环套一环,紧相连接。在关系标志上,与“所以”共现的均为时间词语,如顺承连词“而后”、表示行为不同时间状态的“始、既、将”等。

155、递进连词

156、《郭店楚简》中,递进连词为“而况於”,与“犹”构成“……犹……,而况于……乎”格式,“而况于”所在分句是以语气词“乎”结尾的反问句。仅1例。如:

157、龟筮犹弗知,而况于人乎。(《缁衣》)

158、假设连词

159、《郭店楚简》中的假设连词有“句(苟)、女(如)”。

160、“句(苟)”多位于假设分句句首,假设与结果两分句均无主语(10例)。如:

161、句(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未有可得也者。(《成之闻之》)

162、子曰:句(苟)有车,必见其。(《缁衣》)

163、“句”也可位于假设分句主语后,结果句有“则”与之呼应(2例)。如:

164、是古(故)上句(苟)身服之,则民必有甚焉者。(《成之闻之》)

165、“女(如)”可位于主语后与句首(2例)。如:

166、道恒亡名,朴唯(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女(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甲组)

167、女(如)将有败,雄是为害。(《语丛四》)

168、因果连词

169、表示原因的连词

170、《郭店楚简》中表示原因的连词有“以”和“为”。“以”见于多义连词部分。“为”位于原因分句主语前,结果分句有溯因标记“所以”与之呼应(1例)。如:

171、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乙组)

172、表示溯因的连词

173、溯因连词“所以1”用于由果溯因句,其作用在于提示人们整个句子表达的是由已知结果探求未知原因,重在原因,可构成“……所以……,(以/为)……”格式(3例)。全部用例如下:

174、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老子》甲组)

175、父亡恶,君犹父也,其弗恶也,犹三军之旃也,正也。所以异于父,君臣不相在也,则可已;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语丛三》)

176、表示结果的连词

177、“古(故)”是《郭店楚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因果连词,多位于结果句句首(58例)。如:

178、子曰:言从行之,则行不可匿。古(故)君子顾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能大其美而小其恶。(《缁衣》)

179、“是以”是《郭店楚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双音节因果连词,均位于结果句句首,若无主语,“是以”位于谓语动词前;若有主语,则位于主语前,以后者居多。共29例。如:

180、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甲组)

181、是古(故)

182、“是古”位于结果句句首,用于连接各自独立成句的原因与结果,构成因果句群(17例)。如:

183、昔者君子有言曰:战与刑人,君子之述德也。是古(故)上句(苟)身服之,则民必有甚焉者。(《成之闻之》)

184、男女不辨,父子不亲。父子不亲,君臣亡义。是古(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弟。(《六德》)

185、“此以”位于结果句句首,用例多见于《缁衣》,共5例。如:

186、子曰: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缁衣》)

187、子曰:大臣之不亲也,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邦家之不宁也,则大臣不治,而亵臣托也。此以大臣不可不敬,民之也。(《缁衣》)

188、上例中“此以”在汉代传世本《缁衣》中均为“是以”或“是故”所替代,这一方面说明“此以”确为因果连词,另一方面也说明“此以”在汉代已被“是以”和“是故”所取代,其使用时间或范围有限。

189、让步连词

190、在《郭店楚简》中,让步连词“虽”均写作“唯”,共16例,多位于句首(13例),也可位于主语后(3例)。

191、所谓“让步”是指“唯(虽)”所在前一句姑且承认某一事实的存在,而后一句则表示并没有因为上句所言事实而产生相应的结果。这在句法上表现为“虽”所在前一句为肯定形式而后一句为否定形式。根据事实的存在情况,可分为容认和纵予两类,容认承认的是实在的事实,纵予承认的是假设的事实(吕叔湘,1982)。

192、“虽”表示容认,多位于前一分句句首,也可位于主语后,共9例。如:

193、唯之而弗恶,必尽其古(故)。(《语丛四》)

194、人唯(虽)曰不利,吾弗信之矣。(《缁衣》)

195、上句(苟)昌之,则民鲜不从矣。唯(虽)然,其民也不厚,其重也弗多矣。(《成之闻之》)

196、上例中“虽然”并非连词,而是由让步连词“虽”与代词“然”构成的让步从句。

197、“虽”表示纵予,均位于前一小句句首,还可与假设连词“句(苟)”套用(7例)。如:

198、唯(虽)勇力闻于邦不如材,金玉盈室不如谋,众强甚多不如时。(《语丛四》)

199、句(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唯(虽)强之弗入矣。(《成之闻之》)

200、《郭店楚简》多义连词

201、多义连词是根据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的语义关系而言,并不是说连词本身可表示多种语法意义。

202、“而”是《郭店楚简》中使用频率最高、前后项语义关系最为复杂的连词。以连接谓词性成分居多,也可连接分句,有时还可连接主语和谓语、状语和中心语。其实“而”的语法功能就是将前后两项连接起来,但前后两项间关系有别,具体如下:

203、前后项为转折关系(105例)。如:

204、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老子》甲组)

205、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老子》甲组)

206、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五行》)

207、前后项为顺承关系(96例)。如:

208、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五行》)

209、前后项为并列关系(51例)。如:

210、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罕者也。(《五行》)

211、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忠信之道》)

212、前后项为修饰关系(29例)。如:

213、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鲁穆公问子思》)

214、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尊德义》)

215、前后项为主谓关系,所在句含有假设意味(2例)。如:

216、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不可为卜筮也’,其古之遗言欤?”(《缁衣》)

217、言而苟,墙有耳。往言伤人,来言伤己。(《语丛四》)

218、在《郭店楚简》中,“以”主要用于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后项多为行为与目的关系(18例),个别为行为与结果关系(2例)。如:

219、天道贵弱,爵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下,土也,而谓之地。(《老子》丙组)

220、是古(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成之闻之》)

221、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老子》甲组)

222、由例句可知,含“以”目的句前后动词均为同一主语,目的小句多具有积极的行动意义(吕叔湘,1982),但也有个别用例表示消极意义,如第三个例句。

223、“以”也可连接形容词,前后项为并列关系(8例)。如:

224、教以艺,则民野以争。教以技,则民少以吝。(《尊德义》)

225、“以”还可连接分句,表示原因,有“古(故)”和“所以”“是以”与之呼应(2例)。如:

226、以其不争也,古(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甲组)

227、另外,“以”还可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语,修饰语为含“然”或“如”的双音节形容词(3例)。如:

228、乐之动心也,浚深郁陶,其烈则流如也以悲,攸然以思。(《性自命出》)

229、在《郭店楚简》中,“则”除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外,以连接分句居多,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的具体语义关系有所不同。

230、前后两项为假设与结果关系,一般前者表示假定的情况或行为,后者表示结果(117例)。如:

231、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老子》丙组)

232、君子亡中心之忧则亡中心之智。(《五行》)

233、是古上句(苟)身备之,则民必有甚安者。(《成之闻之》)

234、但有时结果在前,结果实现的条件在后。这与先假设后结果的正常语序相反(2例)。如:

235、是古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成之闻之》)

236、前后两项为先后相承关系(32例)。如:

237、仁之思也精,精则察,察则安,安则恩,……。(《五行》)

238、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

239、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六德》)

240、第二例“则”与表示时间的词语“及”同现。第三例“则”“矣”相对,为《词诠》所谓“于初发见一事之已然之状态时用之”。

241、有时,两“则”相对出现于相同的句法环境中,表示两事对举(4例)。如:

24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丙组)

243、古(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缁衣》)

244、在战国出土文献中,仅《郭店楚简》中有连词“斯”(22例),且集中见于《性自命出》(20例),《六德》与《语丛三》各1例。

245、“斯”多连接单音节动词,表示两行为先后相继(13例)。如:

246、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性自命出》)

247、伪斯哭矣,哭斯虑矣,虑斯莫与之结矣。(《性自命出》)

248、“斯”也可连接动词与分句,但《郭店楚简》仅1例。

249、“斯”连接分句,前后两项为条件与结果关系。“斯”位于主语前后皆可(3例)。如:

250、天型成,人与物斯理。(《语丛三》)

251、句(苟)有其情,唯(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性自命出》)

252、“斯”还可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语,修饰语均为含有“女(如)”的双音节形容词性词语,中心语为单音节动词,中间有语气词“也”表示停顿(5例)。如:

253、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舀如也斯奋。(《性自命出》)

254、“斯”还可连接主语和谓语(1例)。如:

255、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六德》)

256、《郭店楚简》连词系统特点

257、《郭店楚简》连词系统已较为成熟

258、《郭店楚简》连词系统较为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59、一是连词所标志的关系类别较为丰富。《郭店楚简》连词系统可分为并列、顺承、假设、递进、因果、目的、让步、转折和修饰等九小类,仅有选择关系未见连词标志,其所涵括的关系类别与现代汉语相差无几,能够满足人们表达各种复杂现象与逻辑关系的需要。

260、二是连词的语法功能(即连接功能)均已具备。《郭店楚简》中的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句子。“与、及、又”连接体词或体词性短语;“而、以、且”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短语;“而、斯”可连接体词和谓词。

261、在连接句子时,有的位于前一分句,如表示让步关系的“虽”,表示假设关系的“苟、如、而”,表示原因的“以、为”和溯因的“所以”。有的位于后一分句,表示顺承、转折、并列、递进关系的连词和因果关系中表示结果的连词都出现在后一分句。

262、就连词与主语的位置而言,位于主语前的有“而、而后、然后、以、为、古、是古、是以、此以”;位于主语后的有“如、苟”和溯因“所以”;主语前后均可的有“虽、则、斯、此”。

263、有的连词既可连接词或短语,也可连接句子,如“而、以、则、斯”等。

264、上古汉语常用连词基本都已出现,多义连词“而、以、则”高频使用

265、《郭店楚简》中共有22个连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上古汉语中的常用连词,只是“古、是古、句、女、唯”这几个连词的书写形式与其它文献有所不同而已。

266、“而、以、则”一直被认为是上古汉语中用法复杂的高频连词,在《郭店楚简》中同样如此。就使用频率而言,“而”最高,“则”次之,“以”再次。就用法而言,较之单义连词,“而、以、则”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这种复杂的情况与《左传》等传世文献基本相同。

267、《郭店楚简》连词系统中已形成同义连词群,连词群内部存在一定分工

268、标志并列关系的连词群,根据连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连接体词与连接谓词两类,前者以“与”为代表,后者以“而”和“以”为代表。

269、又如标志顺承关系的连词群中,“而”可用于“动1+而+动2+宾语(之)”这一格式中,其中“之”为动1与动2的共同宾语,其他顺承连词未见此类用例;“而后”与“然后”虽有相同之处,但“而后”常用于连接简单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而“然后”多用于连接分句;“此”与“斯”均由指示代词发展为连词,但“此”多连接分句,句末常有语气词“矣”,而“斯”虽可连接分句,但以连接谓词或谓词短语为常。

270、同义连词的大量出现与同义连词群的形成,说明此时连词的功能体系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同时也说明人们的认知、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已得到快速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语言表达日趋丰富,而连词系统的完善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271、汉语连词的关联模式已经逐步形成

272、根据连词在句中的位置与前后搭配情况,连词的关联模式主要有居中粘结式、居端依赖式和前后配套式(储泽祥、陶伏平,2008)。在《郭店楚简》中,这三种关联模式均已出现,但使用频率差异明显,居中粘结式最多,居端依赖式其次,前后配套式用例最少。

273、居中粘结式,是指连词位于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在《郭店楚简》中,连词的关联模式以居中粘结式居多,在全部22个连词中有17个连词位于两个被连接项中间,即位于后项句首或句中,以后项句首为主。

274、居端依赖式是指连词仅在前项中出现,如假设连词“句(苟)、女(如)”和让步连词“唯(虽)”,共29例。

275、前后配套式是指两个连词在前项与后项中同时出现,前后呼应。如因果连词“以”与“古(故)”、溯因标记“所以”与原因连词“以、为”以及假设连词“句(苟)”与“则”的共现,共6例。

276、《郭店楚简》连词系统内部发展不均衡

277、《郭店楚简》连词系统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其内部发展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首先体现为各种关系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具体表现为:

278、因果、顺承、并列关系较为成熟,如标志因果关系的连词有“以、为、古、是古、是以、此以、所以1、所以2”;标志顺承关系的连词有“安、而、则、此、斯、而后、然后”;标志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又、且、而、以”。

279、假设、修饰、让步、转折关系次之,如标志修饰关系的有“而、以、斯”;标志假设关系的有“句(苟)、如”;标志让步关系的是“唯(虽)”,标志转折关系的是“而”。

280、表示递进关系的是“而况於”,仅有1例,选择关系则未见用例。

281、这种不均衡还体现在某一种关系内部各小类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如因果关系,虽然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数量在各种关系中居首位,但其内部发展很不均衡。虽然常用表因连词“以、为”已出现,但用例极少,只有3例;表示溯因的“所以”亦已出现,但也只有3例。相比较而言,表示结果的连词则数量较多,且先秦时期常用的“古(故)、是古(故)、是以”均已出现。

282、(本课题为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10JBG08。)

283、储泽祥,陶伏平。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

284、原则”[J]。中国语文,2008,(5)。

285、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8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8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88、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89、李明晓。战国楚简语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9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91、钱宗武,汤莉莉。论《尚书》连词的特点及其词性界定[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92、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93、第8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294、[关键词] 价;配价理论;日语动词;格助词;行动元

295、动词的价

296、索绪尔指出,词义存在于关系之中,一种语言拥有500个词,并不意味着它孤立地拥有500种词义。虽然词的个数是有限的,但处于关系之中的词可以产生近乎无限的意义。词的意义的实现在于词和词之间的相对和相关,在于其间具有区别性特征(屠友祥 2013)。词跟词的联系成为人们理解句中词义和句子意义的重要依据。词与它周围存在的其他词一起处在相对而相关的关系中,从而实现意义,关系不确定,意义也不确定。法国语法学家泰尼埃尔指出,词与词的联系还是句子的根本成分,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光有词的话,就无法构成句子。句子是基于这种联系构建成的有组织的整体。因此可以说,造句就是在一堆不定形的词之间建立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的联系,而理解句子则是找出连结句子中各个不同的词的联系。句子的语义联系主要依靠动词来确立。

297、“世界上任何语言,不管他划分的词类是多是少,都不能没有动词和名词。”现代语言学调查结果证实,名词和动词是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语法范畴。它们是构成句子的根本,除特殊情况外,光有动词,没有名词,不能成句;光有名词,没有动词,也不能成句。与名词相比,“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吕叔湘 1985),动词在句中作为句子的组织者占据着中心地位,日语动词也不例外。日语动词总是处于句末,构成句子的谓语。在句中作为构建句子意义的重要线索,日语动词是句子的支配词,在句子中发挥着构建结构关系的核心作用。泰尼埃尔把动词的这种支配能力称为动词的价,动词所能支配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决定了动词的价数。

298、日语动词的价

299、“价”原是化学术语,即原子价,指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1953年泰尼埃尔(Lucien Tesniere)在《结构句法概要》(Esquisse Dune Syntaxe Structu-Rale)一书中首次将“价”的概念系统地引入语法学,并在《结构句法基础》(Ele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1959)中做了进一步阐发。泰尼埃尔认为,句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的中心是动词,动词作为“中心结”支配构成句子框架的各个结构成分,也成为理解句子意义的重要线索。配价理论视动词为语法中心,研究动词及其所能携带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组配数限关系;强调动词对其他成分的绝对支配功能,而它本身则不受任何成分支配。

300、针对日语的“价(合)”的研究,在日本始于1960年代,以佐久间鼎、石敏雄、村木新次郎、仁田雄等为代表的学者,将“价”理论引介入日本。仁田雄提出“合文法”:“的なを有するの潜在的な意味的――的な合力を中心にして、文の形成、文の意味解を捉えていこうとするものである(含有实际语义的语词具备潜在的语义学――句法学结合力,配价语法则以这种结合力为中心探索句子的构成和句义解释)(仁田雄 1980:13)。仁田之所以采用“”,是因为他意识到具备配价能力的不限于动词,还有形容词、形容动词。 石敏雄整理完成日语用言配价表,标记出1154个用言的“价数”,除动词外还包含92个形容词。此外,甚至一部分名词也能支配从属成分,具有配价要求,但构成日语配价体系的主体还是动词。

301、在日语句子中,动词作为支配词,发挥构建结构关系的作用,与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通过所附加的格助词标示与动词的从属关系(顾明耀 2004:224)。日语格助词主要表明所构成的句素与动词,或其他句素之间的关系。山田孝雄首先提出“格助词”的概念,并指出格助词用来表示“そのが他のにして如何なるの地位若しくは格にあるかといふこと(该词语在句中的地位资格以及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时枝诚记也认为格助词表示“事柄にするし手の定の中、事柄と事柄とのを表する(在认定事物过程中,说话人所表达的事物间关系)”。可见,日语格助词在句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表现语词之间的关系,依据语句的意义,这种关系可能是多层次的,也可能是单层次的。根据所表示关系的不同,日语格助词分为连体格助词“の”、主格助词“が、の”、宾格助词“を”、补格助词“に、で、と、から、まで、へ、より、を”(顾明耀 2004:225-227)。除连体格助词表示名词与名词间的修饰关系外,其他三类格助词都可表示所接名词性成分与动词的关系。主格助词“が、の”表示动作的主体,宾格助词“を”表示动作、作用所涉及的对象或结果,补格助词“に、で、と、から、まで、へ、より、を”表示动作、作用的场所、时间、目的、方向和手段等。由于格助词可以明确地标志出说话人所表达的事物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说,格助词既是构成日语句子,也是理解句子意义的重要因素。那么,可否依据语句中的格助词的个数来判断动词的价数呢?

302、行动元和状态元

303、第9篇:关于时间的句子范文

304、[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阐释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根据语用充实理论,说话人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相互结合陈述的是句子的语用充实命题,至于其他的命题,只有当它们和语用充实命题相关并且是语用充实命题的必然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们进行了陈述。

305、根据传统的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工,语义学研究句子所陈述的命题通常具有真值并且表达的是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当说话人说出句子s时,他通常陈述的只是该句子的语义内容命题。在说话人所陈述的句子s的语义内容命题被确定之后,听话人再根据会话准则和其它语用原则获得该句子的会话含义和前提,从而获得该句子的意义。显然,这种分工过于强调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称述之间的紧密联系。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提出的语用充实理论(pragmatic enrichment)(bluntner;1998)为研究这一传统的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

306、意义和陈述关系的两原则

307、1。意义和陈述关系的传统原则

308、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但是句子的语义内容常常出现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因此,句子的意义可以看作是由话语语境和句子在该语境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所构成的函数。根据上述看法,在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句子的说话人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如下原则中(scott soames;2005:2):“一位坦诚的、具有完全表达能力的说话人以肯定自信的语气在语境c中说出句子s时(该句子不是反话或隐喻,也不具有取消句子正常会话之力的会话含义),他只陈述了该句子在语境c中的语义内容命题。”

309、2。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

310、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话语理解等信息处理既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编码或解码过程,也不是一个寻找原型意义或原型特征的过程。作为交际主体的听话人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对目标话语进行不同程度的语用加工。因此,上文提出的原则过于强调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称述之间的紧密联系,实际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应该松散和间接得多。

311、为了便于讨论,本文把句子的语义内容看作为数学领域的“最小公分母”(least common denominator),把讨论范围局限于那些语义内容不随语境变化的“不受指示影响句”(indexical-free sentences)。因为“不受指示影响句”的意义是该句子在所有正常语境中做字面理解时的共同语义内容,不受会话含义的影响,而且这类句子的语义内容常常能表达一个完整的命题,因此,能很好地说明意义和陈述的紧密联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如果m是不受指示影响句”s的语义内容,那么,说话人通过句子s的正常的、字面的用法就能陈述m的恰当语用充实命题。如果m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那么,只有当它结合会话的共享前提,并且是句子s所陈述的语用充实命题的明显的、相关的、必然的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进行了陈述。”

312、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实例分析

313、根据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说话人的话语并不常常陈述所说句子的语义内容。即使该句子的语义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并且说话人表达的是句子的字面意思。本文将根据这一原则,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来阐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

314、1。专有名词

315、先谈不完全描述性专有名词,如“huanghe river”(黄河)。要正确地使用这个专有名词,说话人不但必须知道它的所指对象(referent)是一条河流,而且也必须知道当他说出句子“huanghe river is f”时,他描述的所指对象是一条具有f特征的河流。根据语义内容的“最小公分母”构想,我们可以把专有名词“huanghe river”的语义内容描述成表达式“the x: x is a river & x=y”,变量y代表的是专有名词“huanghe river”的概念意义,它不具有任何语境意义。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时候常常会根据具体语境对它进行语用信息加工,从而获得不同的语境意义。

316、再看看结构简单的专有名词“曹操”,大家都知道它是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在使用这个专有名词时,它的语义内容通常会得到语用充实。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对话:

317、a:你们刘经理这个人怎么样?b:他呀,是我们公司的曹操。

318、在上述对话中,a对b的话语中“曹操”这一专有名词不能做原型意义的解读,需要对它进行类别延伸,根据具体语境条件进行语用充实。听话人a可以从一系列语用充实项目中进行关联语用选择,确定最佳关联。这些语用充实项目包括“善于纳贤、胸怀大志的曹操”、“善于玩弄权术的曹操”、“欺上瞒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善于纳贤、胸怀大志且具有文学才华的曹操”等。如果听话人a根据具体语境确定b的话语陈述的是语用充实命题“刘经理是善于纳贤、胸怀大志且具有文学才华的曹操”,那么,根据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b在陈述这一语用充实命题时并没有陈述他所说话语的语义内容命题“刘经理是我们公司的曹操”。

319、2。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

320、我们现在用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来分析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referential use)。我们来看看donnellan(1966)的那个著名例子。在该例中,句子(2)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可以描写成命题(s2)。

321、the man in the corner drinking champagne is a famous philosopher。s2。 [the x: x is a man & x is in the corner & is drinking champagne] x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322、当句子(2)中的确定性描述语“the man in the corner drinking champagne”用于指称时,说话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某个特定的人m身上,他意欲表明的是m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因此,我们根据语境因素对话语(2)进行语用充实就可以获得说话人所陈述的主要语用充实命题(pe2)。

323、pe2。 [the x: x is a man & x is in the corner & x is drinking champagne & x=m] x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m”的内容是m所指明的那个人)

324、根据意义和陈述关系的新原则,说话人在陈述主要语用充实命题(pe2)时也必然陈述了语用充实命题(pe2a)和(pe2b)。

325、pe2a。 m is a famous philosopher。(“m”同上)

美文美句—— 昵称大全—— 文案短句—— 唯美的句子—— 最火的网名—— 简短走心的句子—— 网名昵称—— 好听的网名—— 最火的短句—— 句子大全

上一篇:缅怀先烈的简短句子〖152条〗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